現時香港擁有超過100萬名長者,預計未來數十年,社會老年化趨勢會持續,故社會在照顧長者的措施和配套上,都應隨着社會發展,具備更完善規劃,方能應付正在急增的長者人口服務需要,及紓緩前線同工所承受的壓力。
「香港耆康老人福利會﹙下稱耆康會﹚於1977年成立,一直都為了配合社會的需求及回應政府與社褔界的建議,而努力為長者服務。」耆康老人福利會主席麥建華博士道。
耆康會現時有29個服務單位,超過1,200位員工,當中包括護士、社工、職業治療師、物理治療師、科技人才、家居助理及保健員等專業人士,並照顧達35,000位長者,提供住宿、膳食、護理照顧、復康治療、社交康樂及輔導等服務,為香港現時提供最大型專注長者服務的機構。麥博士介紹道:「我們設有9間院舍、8間日間服務中心、4間復康中心及8隊綜合家居照顧隊,服務對象不單單為長者本人,還包括他們的照顧者及退休人士等。我們想保持長者的社會價值,故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幫助他們。」
善用科技照顧長者
麥博士指,耆康會是率先將大量科技引入長者服務的機構之一,「為了紓緩前線員工的壓力,我們引入機械人協助長者做運動;一些勞動的工作如搬重物及扶助長者,都可交由吊機等輔助儀器負責,並利用機械手套方式,協助重複性的康復運動;我們亦設有電子藥物系統甚至沖涼車,便利護理人員協助長者清潔。」
他認為疫情下加速了科技應用步伐,不單單在服務長者的層面上,更擴展至讓長者在日常生活中,「大眾經常以為長者難以學懂使用電腦,就算捐贈電腦,都只會是舊電腦。但我們就有科技專才指導長者如何使用平板電腦,因為輕觸式的屏幕可以方便長者放大畫面閱讀報紙,就算足不出戶都有網上娛樂。」另外,一般網站都沒有特別考慮長者的使用需要,麥博士表示,耆康會有獨家為長者開發的電腦遊戲及網站,並編製由淺入深的《長青網天書》及《長青電腦秘笈》予他們學習,「疫情期間,我們很多長者院友都學會用Zoom,更學懂如何分享相片!」
他補充,耆康會的長者院舍乃全Wi-Fi覆蓋,令所有院友都可以輕鬆方便進行視像會議,在疫情下都可以安心與家人見面。
為「Young Old」設樂安康教練
除了照顧長者服務外,耆康會亦沒有忽視一眾半退休及退休人士這群「Young Old﹙年輕長者﹚」的需要,「香港人普遍長壽,但政府至今仍未設有完善的退休保障,不少退休人士面臨『老本耗盡』的危機。加上本港同時面對不斷萎縮的勞動力,意味勞動人口需要供養更多老齡人口,他們的經濟壓力將會越來越沉重,故耆康會會以兼職形式聘用這些半退休或剛退休人士成為『樂安康教練』,為長者推行不同類型活動,如智能訓練、康樂小組、懷緬和藝術治療等,以減輕勞動人口的經濟壓力。」麥博士分享。
他表示,近年的主力服務是協助這年齡層的人士找工作,「這年代60歲以上已踏入退休年齡,但他們大部分都很健康,又懂得使用電腦,並有中學及大專以上學歷,不論人生閱歷還是工作上都很有經驗,所以可讓他們繼續投入勞動市場,改變大眾對年齡週期的觀感,使社會和退休人士本身都更了解其自身價值。」
網上服務大趨勢 促進醫社合作
麥博士期望於未來五年致力推動醫社合作、家居護理、遙距發展、網上服務等多方面與時並進的服務,「香港人口持續老年化,未來每6個人,就有一個是長者。社會對長者服務的需求不斷上升,故老人服務有一定發展前景。我們希望可以聘請更多前線人手,並歡迎一些持有專業認可資格的畢業生加入,另外,我們參與『啟航計劃』為17至29歲的年輕人提供訓練,讓他們參與成為照顧長者的一員。」
當中麥博士強調醫社合作為發展大方向,「醫院主力在治病,而對於在家沒生病的長者,其實在生活上都有不同需要,所以區內的醫療援助很重要。另一方面,希望日後可以加強長者的動力、持續良好的生活習慣、同時吸納更多義工,努力令長者服務涵蓋層面更廣。」
服務眾多,耆康會亦為前線員工提供培訓機會,並設有跨專業小組分享服務工作經驗,「員工有良好的晉升機會,可以去外地學習,如澳門、台灣及日本;而且有大型的研討會等機會,幫助他們日後發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