協康會於1963年創立,致力服務不同能力的兒童及青年超過半世紀,是本港最具規模的兒童教育及康復機構之一。特殊教育服務日新月異,協康會一直積極在多方面尋求突破,專業團隊努力不懈開拓嶄新服務,例如善用VR虛擬實境技術、智能機械人、電子教學等方法輔助,再結合專家團隊的經驗,讓特殊教育服務更多元化。
VR科技減輕兒童焦慮情緒
在眾多服務對象中,其中入讀主流學校的自閉症學童,在校園生活仍然面對不少挑戰,容易在社交時感到焦慮。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團隊負責的「SENSOR-SEN學童抗逆力提升小組」,利用VR科技,製作了不同的虛擬社交場景,讓學童親歷其境,預習在多個社交情境中處理焦慮情緒。專家透過這些虛擬情景,再利用實證為本的「系統性減敏介入法」,過程中教育心理學家會從旁指導和協助,幫助學童應對焦慮,減低不安。
VR科技亦應用於特殊幼兒的社區適應訓練,在大口環的協康會綜合服務大樓內,設有VR體驗館,科技公司特別為學童設計多個社區情景,讓幼兒預先在體驗館內熟習社交情景及預習有機會遇到的情況。內置的情景包括道路安全、主題公園、體育活動等。協康會綜合大樓經理陳珮珍指出,利用VR虛擬情景做社區適應訓練較具彈性。
機械人擔任助教
協康會近年亦廣泛應用使用智能機械人PEPPER輔助訓練。被孩子們充分接受的機械人能有效充當特殊學習需要學童(SEN學童)們的助教,協康會跨專業團隊特別設計了「協康超市樂園教學方案」,利用機械人PEPPER協助兒童學習購物流程,適應超級市場的環境。此創新教學方案,更於「智能機構人教育方案-Robot4SEN計劃」的智能機械人教學課件設計比賽中榮獲優異獎。
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黃俊傑先生表示,大部分SEN學童的專業治療和訓練,均需由治療師或幼兒導師與學童面對面進行,如此一來治療師和導師方能夠即時掌握學童表現和反應,再適切地介入和回饋。
自家研發應用程式
運用應用程式輔助學習已成主流,在應用程式剛流行時,協康會的跨專業團隊已自行研發適合SEN學童使用的免費應用程式。由於多感官學習能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,利用視覺、聽覺、觸覺等多感官刺激,能加強思維及記憶力的發展,也可以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興趣和保持注意力,應用程式便能做到視覺和聽覺的感觀刺激。
其中《聽說讀寫小奇兵》,幫助學前至初小兒童以趣味方法學中文,也特別適合有潛在讀寫困難的小朋友,讓孩子透過生動畫面學到筆順、部首、聽與說的技巧;另外也為專注力不足/過度活躍症(ADHD)學童而設的《加得小勇士》應用程式,改善他們的專注力;亦有為肢體弱能兒童而設計的《觸智多謀》,兒童只要「輕觸」屏幕任何一點便帶來色彩豐富的圖像及聲效,讓有嚴重弱能的兒童,可以用有限的控制身體能力,操作多姿多采的視聽玩具,增加主動參與的興趣,家長、教師或康復治療人員可以藉此來訓練兒童的肢體活動。